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:这栋苏式主楼是上世纪50年代由教职工一砖一瓦辛苦建成的
楚天都市报记者乐毅 通讯员薛书勤 石卓航 摄影:楚天都市报记者曲严
上周,楚天都市报联合永利集团官网入口主办的“我的母校我的地标”活动,近万名华农员工登录本报官方微信踊跃投票,截至昨日下午,公示的五大校园地标中,该校苏式风格的主楼得票最高。
教职工一砖一瓦辛苦建楼
提到华农地标,多名华农人推荐了该校苏式风格的主楼。“建主楼时,我父亲和学校老师一起搬过砖。”华农保卫处职工老钱自称华农“土著”,他和他父母都是华农职工。据他说,1955年,一支由22名教职工组成的建设大队开赴狮子山,在荒地里搭起简易“干打垒”工棚。他们与建设工人一起修路、平地、开荒,“建造主楼是老师们和工人一起做的。当时没有先进的工具,都是老师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。”老钱回忆,年逾七旬的董必武1957年应邀到华农视察,看到狮子山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,欣然题词——勤俭建国、勤俭建院。每每巡视到主楼时,老钱都会瞻仰董老的题词,回味父母当年辛劳建校的场景。
华农广告专业大二学生李楠说,每年6月毕业季,同学们都会选择在主楼前留下一张合照,再和校园正式告别。和主楼留影是华农学子的一份情怀。沿着主楼台阶上行,可见西侧立着“中国油菜研究第一人”刘后利先生的半身铜像。华农植物科技学院的153名2010届员工,曾将自己未来十年的人生规划装在玻璃瓶中,“种”在刘后利先生雕像前。
油菜田让院士情牵一辈子
在武汉,华农的油菜实验田也是十分出名的。阳春三月,1600亩大地漫野金黄,赏花游客络绎不绝。
现年78岁的油菜院士傅廷栋,把大半辈子都钉在了这片油菜田里。在他眼里,这里就是他的华农地标。
“油菜花开时,傅老一天8小时都泡在田里,他为这片油菜花田奋斗了一生,却无暇看风景。”学生沈金雄透露,傅老在校时,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油菜田,节假日基本都不休息,“傅老的爱人曾说,傅廷栋这个人,自己的衣服放哪里可能不知道,但每株科研油菜的编号他都记得住,一下田他就精神了。”
在华农永利yl23411研究生孟庆伟眼里,这里不仅是华农最美的风景,还是他的最爱。每年春天,他都会到这里忙碌数月——每天身着白大褂,头顶草帽,戴手套,脚蹬胶鞋给油菜花套袋,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自花传粉,不让不同油菜品种杂交,“每天弯腰数小时酸痛难忍,但美景能解乏,坐看微风吹拂的花田,一切疲劳都没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