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厚重的黑伞,一双久经风雨的雨靴,满是皱纹的手紧紧握住伞柄,行走在实验田间,外界的狂风暴雨都无法打扰到这位正观察着小麦的人,尽管后背被打湿,黑色的雨靴依旧在泥泞的田间行走,前行。这位风雨挡不住的田间人,他就是陈国兴,一位扎根教学一线的永利yl23411三田老教师。
严以对己,以身作则
当学生在三田课上,给植物刷油漆做标记时,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:“陈老师,我们组差刷子!”“陈老师,没有油漆!”“陈老师,……”这时的陈国兴是忙碌的,找刷子,找油漆。在课后,他总是要求,上课工具必须归还好。他说:“课后工具完好,是我的责任。若东西丢了,我就要找回来。”除此之外,上过陈国兴课的学生,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雨天最常说的一句话:“别说下雨,就是下刀子,也要上三田。”在风雨中,举着伞,踏着泥泞,观察作物,现场答疑,这就是陈国兴课堂上再普通不过的场景。
三田课重在亲身耕作、实地调研。为了得到更好的数据,在遇到经常下雨的年份,他就亲自带着学生在雨季里开沟排水,这是一份体力活,同学们都有些吃不消,可是陈国兴却从不缺席,总是亲身教学,没有人能看出他已经年过五旬了。
严守课堂,不失亲近
风雨无阻的三田课,让农学1402班的学生们感受到陈国兴对他们严格的要求。但在学生们眼中,陈国兴虽然是一位认真的老师,但是不失和蔼。“老师有时会叫错我们的名字,我们在下面笑,但老师一点不介意。”学生说。谈及田间趣事,农学1402的学生讲诉了一件:三田课在学生播种时,先播完的先走。刚好那天雨蒙蒙的,或许是因为雨湿了地,不好耕作。有两位女生在其他学生都离开后才耕完了地,和陈国兴孤零零的站在田间。“嘿,我们去吃玉米吧!”不知道,是谁先提的意见,三个人都看上了在田间的玉米棒子。手疾眼快地在玉米丛中掰下几根棒子,抱着玉米飞快地跑出实验田。谈起煮玉米这件事情,其余学生纷纷可惜自己不在场。
教学有招,培养思维
大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,那如何让自己的课堂上得有趣,上得有用,就是各位教授们面临的拦路虎了。陈国兴却有四妙招。
第一招,讲故事。在课堂上,他从不吝啬几分钟讲讲身边的小故事来引起课堂的笑声。“有个生科院的学生,种转基因的麦,结果一片地就活了两个苗,还是稗草。”他话声刚落,教室里就笑成一片。他解释道,有时一些道理和做法学生是没法理解的,比起一遍遍的说,有时讲一两个小实例既能让人印象深刻,又让学生能轻松上课。
第二招,谈发展。农学在许多同学看来是前景不明或不好的行业,所以一些学生根本不把专业课当回事。所以陈国兴爱讲讲农业在国外的发展,让学生对农学感兴趣。“有一次还起了奇效。”他讲道,“一次我说国外的机械化农业,班上有个学生就特别感兴趣,还私下交流过,就因为他家里有几百亩地,他的情况和我讲的产生了共鸣。”
第三招,实物教学。三田课是连接书本和实际的桥梁。没有三田,好多学生都没办法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知识。所以陈国兴的理论课不仅仅是看图片,还有观察田间的作物。“在田间,陈老师带着我们蹲在地里,大家围着作物围成一个圈,提问解答。有次,光看还讲不清楚,陈老师,干脆在田里揪了一株小麦,给我们讲解。”农学1402的学生谈到,“还布置观察杂草的课外学习任务,让我们从多角度,从更多植物的观察中去学习,不拘泥于书本。我觉得挺充实的。”
第四招,计时教学。有时理论讲得太长时间,只会让学生厌倦。所以陈国兴总是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,灵活调整理教室论课时间,来挺高学生的听课质量。
同时陈国兴不仅仅认为三田就是学生学习知识,更是培养自己的科研精神。在田间能吃苦,观察时有耐心,调研时要坚持。他认为,即使以后不从事农业,在三田上能培养自己认真的精神也是一种成功。
肯定学生,帮该毛病
学生在严格的要求下也需要鼓励。陈国兴,很乐意给自己的学生一个高的评价。“曾经有一个学生是2001级,叫张林,干什么都认真,学习好,干活也棒。田间实验的时候,他因为个子高,调研时都是趴在地上,后来去了中科院。”他谈时很自豪,“现在教的学生都挺好的,学得认真,也都有出息。”
另外,在他教的班上都建有qq群,便于他与学生交流。和学生谈谈问题,谈谈心,帮助他们改掉自己的一些不好的毛病,陈国兴表示这都是自己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。
从96级的三田课堂,到其间七八年暂时的离开,最后13级的回归。三田在陈兴国的努力下从单一的种植到多样的作物扎根三田,陈兴国也从无机械的传统人力耕种,到现在“减负”后的三田。二十年前,年轻时基层的工作经验,是他打开三田大门的钥匙;现在,多年耕作研究的经验,是他在给农民讲课时的底气。
陈国兴扎根于这片土地,迎来一个又一个初入田间的懵懂孩童,又送走一个又一个技能熟练的青年,走过无数春秋冬夏,播散的智慧的种子,他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教师,传道受业,播种希望,守望着田间的那一抹绿色。